沈帥青:醫護也需生活平衡 增人手可解困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8/12/03 00:1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醫管局高層透露有年輕醫生找母親出頭請假,引起網民熱議。本地醫護人員越趨重視工作生活平衡,無可厚非,因壓力過大可危及他們及病人安危。本地應解決人手荒,以免醫護人員工作生活失衡。

據醫管局新上任的人力資源主管彭飛舟近日表示,自己聽聞畢業不久的受訓醫生向母親埋怨無法休息,令其母寫信予主管,問院方有否違反勞工條例及疏忽照顧下屬,讓主管無奈之下准其請假。

本地網民紛指摘個案中的母親是怪獸家長,亦有人認為醫護人員理應「食得鹹魚抵得渴」。時下人們對工作的態度不如以往,調查機構Universum今年公布的研究指,本港大學生最看重的就業因素是工作生活平衡(64%),而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僱主是香港政府。彭亦指,年輕醫生不如過往,注重生活多元化,不再以工作為重心。

香港政府雖然當選最理想僱主,其轄下醫院卻未必如是。鑑於醫療行業工作性質,長期當更固然無可避免,惟立法會議員吳永嘉今年在會議上指出,公立醫院夜班的護士/病人比例一度高達1︰24,即每名護士需照顧24名病人,遠遜於國際標準的1︰6。護士也反映工作壓力愈來愈大,醫護人手亦嚴重不足。

壓力過大,令照顧他人健康的醫護人員健康亦可能欠佳,本地前年便曾有懷孕30周的護士,在當夜更時爆血管。病人安危一樣難得保障,醫學期刊《BMJ Open》今年一項來自芬蘭的研究指出,護士若過於勞碌而疲憊,醫療事故的風險可增8%至32%,病人死亡風險更大增43%。

工作壓力大的另一弊端,便是難留住人才。醫管局資料顯示,公立醫院護士人手在去年共流失1,185人。流失人手當中不少會移民海外,Topick上月曾專訪一名移民澳洲的29歲香港護士Annabelle,她表示在澳洲做護士比本港更好,例如當地工時可自行彈性選擇、家人生病能請有薪假期、女護士更可有一年產假。

澳洲部分省份已有立法限制醫護人員對病人比例,例如Annabelle所在的維多利亞省現時有1︰4的要求;昆士蘭醫療部門更針對不同時段設不同要求,例如早更(早上6時至下午3時)的護士對病人比例應達 1︰3.5至 1︰4,夜更(晚上11時半至早上7時半)則達1︰8.3至1:9 。

但本地若要改善醫護人員待遇,首先需從根本入手,即增加人手。本地社會多年一直有聲音促請放寬海外醫護人員來港執業,新加坡政府現時為海外學醫的國民資助每年5萬新加坡元學費,接受資助的唯一條件是必須回國到公立醫院工作3至4年。

加入醫療行業,本身應有隨時當值的覺悟;另一方面,網民縱使取笑年輕醫生是「裙腳仔」,也應明白醫護人員都是人,幫助他們睡得好,也可保障自己安危。

外國紓醫護人手荒政策

  • 科技協助︰日本政府今年計劃斥資1億美元,在未來5年內興建10間AI醫院,短期內紓緩醫療人手不足。
  • 延遲退休︰美國推出流動護士(travel nursing)理念,鼓勵護士離開公共醫療系統後,繼續留在學校等地執業。
  • 海外擴招︰英國降低對海外醫護人員的英語門檻,不再要求IELTS取得7.0,改而接受職業英語考試(OET),有望至2020年擴招逾5,000名來自菲律賓等地的醫護人員。

撰文 : 沈帥青